找到相关内容487篇,用时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生活中的止观熏修

    如此才能最终成就诸佛一切智智。  修观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1成就毕竟空慧  成就毕竟空慧,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纵向的无常观,细微分析我人身心、顺逆 境界、人事聚散、苦乐诸受等都是无常生灭。身则常流不净,终成腐肉朽骨;心则如风如影,念念迁灭,无可把捉;其余人事聚散、苦乐诸受乃至一切世间诸法,都会毕竟变坏,虽有还无,不可依,不可据。因此,实非我非我所,以非我、我所故空不可得,由此成就空慧。二是横向的...

    邓俊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3592438960.html
  • 无自性及其他

    朝露闪电,在刹那间聚散离合,忽然出现,忽然消失,根本找不到来龙去脉;这聚散离合,细细分析,又会发现,只出现在静止之中,从来没有动过,我们之所以认为它动了,是因为我们没有注意到静止与静止之间的间隙。世界...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11141595.html
  • 生死契阔——摘自《红尘觉悟》

    生死不能自主。又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也是把人的生命看成是由生灭聚散不定的物质所构成。但是,道家指出人的生命存在的不由自主性,指出人的生死是气的聚散,是为了使个体的有限生命同化于无限...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61848803.html
  • 天宁宝塔赋

    循环生死、轮回六道,分别执著短瞬聚散之物;众生以不清净身语意,而贪嗔痴慢疑五毒俱兴,乃至无始劫来,仍堕相对而未解脱。  故众生身行、言语、心意皆须以佛为榜样,所谓身行清净如佛,不造身业;话语清净如佛,不...心者,须有大智慧,而大智慧者须明了世间万物之空性。盖为万法相状皆为性质之排列组合,而随缘聚散,生灭无常。惟其本质平等一如,无非粒子与精神。夫惟万法,皆由心生,心生而种种法生,心灭而种种法灭,而万法生灭皆...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64851611.html
  • 玄风扬“三论”

    王忱所嫉杀。他临刑之时,神色自若,从容赋诗:“四大起何因?聚散无穷已。既过一生中,又入一死理。其心乘和畅,未觉有终始。如何箕山夫,奄焉处东市I旷此百年期,远同嵇叔子。命也归白天,委化任冥纪”。在这首诗中,他把玄学和服若学揉为一体,表述了他的人生观,他视人生为“聚散无穷”的假相,而此假相即为“死理”(性空)。他赞扬嵇康,明白生死大道,纯任自然,不住死生,在他心目中,“竹林七贤”之一的秘康,隐居箕山的高士...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73455566.html
  • 浅谈持《心经》以降魔

    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又有五大之说,乃于四大之上增一空大。空以无碍为性,以不障为用,是故亦为周遍于一切法界之一种属性。因为,地、水、火、风四大,均必须有一个赖以存在的空间,尽管此四大刹那刹那间随缘聚散而...六大之所和合,因其随缘聚散,故无自性:而身外之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物质基础亦是众缘之和合,亦无自性。六根、六尘均无自性,则六根依缘六尘所生之六境为虚妄不实已是昭然了:由此而将十二处、十八界...

    企 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90566118.html
  • 张载之学与佛学

    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顾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从来,则深于《易》者也。”(《正蒙·太和篇》)这里的“一”就是指气。就是说,气是构成一切运动变化现象的根本载体。没有这种不变的载体,现实...横渠易说·系辞上》);“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正蒙·太和篇》)。而佛学恰恰错误地理解了这一点。它谈论了变化,却又否认了使变化得以...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04966229.html
  • 毗昙的哲学基础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此即谓之“生”;及其病死,四大则散为异物,神仍不灭。所以四大有聚散,神灵有昏明,二者既可同处变化之数,其“性”亦可同样不灭。他在《阿毗昙心序》中谓“定己性于自然”,当即是神不灭论的理论前提。  这些问题,在南北朝还有更理论化的讨论,这就是南朝宋罗含作的《更生论》:“人物有定数,彼我有成分。有不可灭而为无,彼不得化而为我。聚散隐显,环转于无穷之涂;贤愚寿夭,还复其物,自然贯次,毫分不差。”“天地虽大...

    杜继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75367217.html
  • 萧山寺庙与文物古迹

    ,是因为寺庙为旧时民众聚散之地,受群面广,宣传的社会效果相对较好。  三是重修寺庙碑记和寺田寺产碑记。这类石碑数量最多,许多寺庙都有。例如白龙寺存清同治八年(1869)《白龙寺重建碑记》,为进士沈成烈...光绪十八年(1892)《修佛大路碑记》。新湾三官殿原西殿墙上嵌清宣统三年(1911)《砌路碑记》,上镌100多位村民捐石板各一丈砌路事迹。公益性碑记立于寺庙,是因为寺庙为旧时民众聚散之地,受群面广,...

    李维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12368958.html
  • 色业处的基本理论

    法聚里面,这种色聚散置于心脏里边的血。由于它是意界或意识界的住处,它被称为心所依处。  (17)、命根色(jivita rupa , jivitindriya)  此色法遍布于全身,它维持业生色(...聚散播至全身。这些食素八法聚名为食生食素八法聚。在此食生食素的助力下,业生色聚、心生色聚和时节生色聚里的食素能够制造一系列十至十二代的食素八法聚。若所吃的食物含有高等营养的食素,那可根据它的强度而制造...

    帕奥禅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285373624.html